• 金鹰主论坛

  • Media focus —
    媒体聚焦
    习语品读|要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保护耕地
    发布时间 :2023-06-25

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,风格鲜明、思想深邃、内涵深刻,用历史映照现实、远观未来 ,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。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,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,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。

      春种一粒粟 ,秋收万颗子。

     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 、大国小农的国家,粮食安全一直被视为“国之大者”。地为粮之本,想要牢牢端稳中国饭碗,保护好耕地是核心要义。

      每年6月25日是全国“土地日”。自2019年以来,“节约集约用地  严守耕地红线”已连续五年成为全国“土地日”的宣传主题,旨在号召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、保护耕地的意识 ,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。而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之所系的头等大事。

      2020年12月28日,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,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,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。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,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 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。

      2022年3月6日 ,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 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,再次强调要采取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,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“军令状” ,严格考核、终身追责 ,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。

    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,总书记连续两次用“长牙齿”来巧喻能“咬人”的严格措施,要求保护耕地的措施要够“刚”、够“硬核”,能够真正“咬得疼”违规者 ,体现出他“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”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。

      这份对耕地保护真抓实干的良苦用心,可以一直追溯到习近平年轻的时候 。

      习近平当知青的梁家河村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地貌,沟壑纵横、常年干旱,需要靠天吃饭。1974年1月 ,20岁的习近平成为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。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带领社员们淤地造田,拦河打坝,增加农田面积 。

      在和村民在聊天时,他若有所思 :“黑子,你说咱梁家河为啥穷 ?为啥吃不饱饭?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 。这里打上坝 ,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,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 。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 !”

      言出必行 。在他的带动下 ,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。他带领大家打出的坝顶的土地 ,成为梁家河村最好 、最平整,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,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 。

      在河北正定,习近平作出了“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,必须向荒滩进军”的决策部署,一直沉睡的荒滩种上了果树、花生 、小杂粮,正定的人均收入实现了翻一番。

      在福建 ,习近平曾先后5次到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长汀调研指导 ,发出了彻底消灭荒山的动员令,让“山光、水浊 、田瘦、人穷”的旧貌换了新颜。

      在浙江,习近平在《浙江日报》“之江新语”专栏撰文指出,土地要素制约是一个硬制约,在土地问题上要“长期从紧过日子”。

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 ,回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足迹 ,他几乎走遍了主要农区 ,多次深入田间地头看收成 ,反复强调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。截至2022年底,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,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。

      五谷者 ,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


    0
  •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