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金鹰主论坛

  • Media focus —
    媒体聚焦
    他们铸就一种精神 总书记回信勉励
    发布时间 :2023-09-14


    9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回信 ,称赞他们“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,扎根雪域边疆的国门一线”,“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”,勉励他们“筑牢国门安全屏障”,“当好让党放心、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” 。

    红其拉甫海关地处被称为“生命禁区”的帕米尔高原 ,所在口岸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海关监管口岸,也是我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陆路通道 。

    这里自然环境恶劣——平均海拔4500米,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50% ,气温最低-40℃以下,全年无霜期仅82天。

   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,造就了多支勇担守卫国门安全重任的队伍,红其拉甫海关就是其中一支。

    在红其拉甫海关大门口的石碑上,镌刻着红其拉甫海关关歌《金鹰主论坛守卫在红其拉甫》:“建关的帐篷扎在茫茫雪谷 ,高寒缺氧何所惧 ,生命禁区青春永驻……为了国门坚如铁,爬冰卧雪咱心里不觉苦。”

    循着歌词的讲述 ,让金鹰主论坛走进红其拉甫海关的历史,探寻一代代红其拉甫海关人接力铸就的“红其拉甫海关精神” 。

    著名的“帐篷海关”

    红其拉甫早期的“帐篷海关”。

    漫长岁月里,红其拉甫一直是帕米尔高原上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主干道。这里“万山堆积雪,积雪压万山” ,它是塔吉克语中“血染的通道”,是不适宜人类生存居住的地区。

    新中国成立后,红其拉甫口岸曾处于半封闭状态。1969年,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始进行边境易货贸易。喀什海关派驻“明铁盖工作组”筹建红其拉甫海关,监管中巴边贸和旅客进出境。

    当时,红其拉甫海关第一任关长刘敬华带着“一顶帐篷七个人,三头牦牛一口锅”,在帕米尔雪峰下扎下了营盘,这就是著名的“帐篷海关”。红其拉甫建关之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拉开序幕 。

    考验,一个都不少

    20世纪80年代 ,红其拉甫海关用过的高压锅。

    在红其拉甫工作,要闯过生理、生活、精神三道“鬼门关” 。

    中国海关博物馆收藏着一只爆炸多次 、伤痕累累的高压锅 ,它满身的伤痕记录着红其拉甫建关之初那段艰苦的岁月 。

    帕米尔高原气压低,水烧到70℃就开了,只有高压锅才能煮熟面条。红其拉甫海关一位关员回忆,有一天,他刚推开房门,就听到“砰”的爆炸声 ,原来是挂面煮开后堵住了排气阀,高压锅爆炸了。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,有一次锅盖被炸飞,把窗户都砸出了个大洞。

    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比,精神生活上的寂寞和孤独对人的煎熬更为残酷。

    红其拉甫海关老一辈关员常说:“在红其拉甫,忍不住寂寞 ,就别想待下去 。”90年代以前的红其拉甫海关几乎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:没有电 ,听不到广播 ,看不上电视,无法接收外界信息。工作之余的口岸犹如一座荒凉的孤岛 ,面对死寂的群山 ,他们只有靠聊天缓解寂寞。

    代代相传的“红其拉甫海关精神”

    自建关以来,红其拉甫海关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忍耐 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艰苦奋斗精神,不仅成为关员们战胜困难的“传家宝”,更成为一代代海关人薪火相传的红色血脉。

    2005年6月3日,红其拉甫海关被国务院授予“艰苦奋斗模范海关”荣誉称号 。今年红其拉甫海关被评为全国海关系统先进集体。

    国门无言 ,雪山见证 。一代代红其拉甫海关人坚守雪域高原、戈壁风口 ,抗缺氧 、战严寒 ,以缺氧不缺斗志、缺氧不缺精神的勇气和毅力 ,忠诚履职 ,艰苦奋斗,用生命书写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。

    红其拉甫海关人中,涌现出诸多典型:全国先进工作者 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敬华,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、全国十佳女职工米里干·艾海提,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、全国海关先进工作者克依纳木·依马来提夏 ,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卡斯木·阿西木,世界海关组织缉毒先进工作者甫拉提·依盖木拜尔地……

    2023年8月29日,准备前往巴基斯坦探亲的跨国夫妇郑银果、索娜带着女儿办理通关手续 。

    天际雄关,巍巍国门 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海关担负着守国门、促发展的职责使命,做好海关工作意义重大 。他寄语新时代的海关人,要“胸怀‘国之大者’,弘扬海关队伍的优良作风,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 ,筑牢国门安全屏障 ,助推高质量发展、高水平开放”。


    0
  • XML地图